佛學文選, 最新動態

藏傳佛教的禪修方法和修持 (一)

Share Button

哈欣仁波切撰
今天很高興能在此和所有參加佛教論壇的導師釋迦佛弟子們,包括南傳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北傳中國、日本、韓國,以及藏傳西藏、蒙古,不丹等佛教三大傳承的法師、僧眾和居士大德們齊聚一堂分享佛陀教法。今天所要分享的主題是:藏傅佛教的禪修方法和修持。

首先概述佛教共通的修學方法
三寶隨念經中:「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謂: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其中「明行足」者,「明」即能淨除心之垢染的智慧之學,比喻如同身體。「足」是指持戒、禪定二學,為修行圓成智慧的基礎,比喻如雙足。依此而成就「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之果位。因此,佛教的修持主要依戒、定、慧三學而成辦暫時的人天果位和解脫的聲聞、緣覺、菩薩果位,乃至究竟遍智的佛果。
修持暫時的人天果報,從尋求此生暫時的喜樂開始。有兩種喜樂,身體感受的快樂以及心靈感受的喜樂。然而身體的快樂只是暫時的,就連動物也竭力的想獲得身的喜樂。因此,更重要的是心靈感受的喜樂。為了獲得心靈的喜樂,必需斷除造成心不快樂的三毒、五毒…等等煩惱,也就是需要依照能真正斷除煩惱的智慧之學。為了達到智慧之學,需要令心專注不散亂的禪定之學。為了達到專注、不散亂,所以需要防護身語惡行的戒律之學。
至於修持究竟解脫方面,佛陀開示了包括四聖諦、十二因緣、二諦、三藏十二部…等無數顯密的教法,都是教導我們獲得暫時喜樂與究竟解脫的法門,
總言之,佛教與基督教、回教⋯等諸多宗教最大的不同點是:導師釋迦牟尼佛剛開始修行時,和我們是一樣的凡夫,經由戒定慧三學,次第修持而圓滿証悟成佛。因此,我們只要如佛一般,依循三學次第,學習三藏而修持,也能成就圓滿佛果。

接著概略介紹西藏佛教
西藏佛教開始於西元第五卋紀拉托托日年贊時,羅森措班智逹和梯列協大譯師從尼泊爾進入西藏,供養諸佛菩薩名稱經與寶篋經,藏王將之供奉於皇宮,這是西藏佛教的起源。大約與鳩摩羅什法師、法現譯師在中國翻譯經典同一年代。
第七卋紀松贊岡波時,派遣了很多具才智的青年到那爛陀佛教大學學習經教,帶回許多經典翻譯成藏文,這是西藏佛教奠定基礎的時代。大約也是玄藏大師前往印度那爛陀、翻譯諸多經典的時代。
第八卋紀赤松德贊時,從印度那爛陀大學迎請堪千息瓦措(寂護)、噶瑪喇希拉(蓮花戒)等大譯師入藏弘法,並迎請蓮花生大士…等大成就者,建立桑耶翻譯林。從此時起到十三卋紀之間,無數的印度班智逹以及中國、西藏的大譯師們,將佛教經論翻譯成藏文。而成為現今著名的甘珠爾(大藏經),丹珠爾(論典)。這些經論不僅由譯師們翻譯、校正、確認而成,直到現在這些教法的修持和口授傳承,仍然相續不斷。

概述西藏佛教的修持方法
佛陀三藏十二部之精要在於般若波羅蜜多,依此而有彌勒菩薩、無著菩薩⋯等相續傳承的廣行派彌勒五論、無著五部地論,宣說修持空性的道次第。以及文殊菩薩、龍樹菩薩⋯等相續傳承的深見派中觀根本論…等中觀六理論,直接詮釋所証空性之義理。
在般若波羅蜜多的修持中,現觀莊嚴論為道之主體,律藏為道上行儀之依據。因明為道之辨証方法,阿毘逹磨論為詳細分別道之內容。中觀則為道之見地。而實際修持的次第則總攝於上、中、下三士道。
下士道者,乃為求來生人、天果報而修行,因畏懼三惡趣之苦而皈依,以觀死無常、思惟業報因果,斷除十惡、行十善⋯等為主要的修持。
中士道者,乃為斷除所有輪迴痛苦與苦因而修行。為求自我解脫三界輪迴而皈依。以四諦無常十六行相、四念處、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以及順逆十二因緣等聲聞、緣覺之道為主要的修持。
上士道者,乃為証圓滿佛果而修行。為令無量眾生究竟解脫而皈依。以卋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為主要的修持。卋俗菩提心的修持方法則有寂天菩薩所傳自他交換,以及阿底峽尊者七因果教授兩種。
自他交換:乃思惟珍視自己為一切過惡的根源、珍視他人乃一切功德之源、如是思惟而如實生起自他交換之行持。
七因果教授:思維圓滿佛果乃依菩提心而生,菩提心依清浄意念而生,清淨意樂依大悲心而生,大悲心依慈心生,慈心依報恩心而生,報恩之心依念恩而生,念恩又由了知眾生皆為我母而生起。如是由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清淨意樂而發起菩提心。這就是藏傳佛教修持菩提心的主要方法。
卋俗菩提心的修持有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兩種,發起如是菩提心的菩薩,在修持上有一般大乘的修持與不共密乘的修持兩種。
一般大乘的修行,以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六度,以及無吝惜給予所需的布施、慈悲教導眾生行善的愛語、令眾生行菩薩道的利行、自己伴之如實行持的同事等四攝法。其中六度的修持也總攝於三學之中,布施、持戒、忍辱屬於戒學,禪定為定學,般若為慧學,精進則為三者之助伴。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