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簡介 藏傳佛教概要 藏傳佛教是從公元七世紀開始傳播于喜馬拉雅山區和中亞地區的佛教傳承之一。藏傳佛教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內容,從世界上最完備的顯密宗典籍到無數高僧大德的論述著作。歷史上,信仰藏傳佛教的主要是西藏人和蒙古人,但從本世紀開始,特別是自五十年代末大量西藏人被迫流亡世界各地以來,藏傳佛教也隨著傳入世界各地,并正在成為一個跨越國家、民族的世界性宗教。藏傳佛教的價值正在越來越獲得世人的重視和肯定。除了西方世界,藏傳佛教還在台灣和東南亞獲得蓬勃發展。
禪定的修持 三學中定學之學處主要為止觀二者,其中觀於止的學處在彌勒五論、無著五部地論、以及噶瑪喇希拉(蓮花戒)修次中篇,有深入的解說。如彌勒菩薩辯中邊論云:「斷五種過失依八種行而生起」所謂止者,乃為斷捨五種過失,而依八種對治,生起專一安住所緣對境的三摩地,稱之為止。而五種過失是懶惰、忘失要訣、昏沉與掉舉、不行、行五種。懶惰乃不想修持止的懈怠。忘失要訣是修止時,本應於所緣境穩固緣想,所以心中對於所緣境應該清楚了知,熟稔無誤,堅固而安穩的安住。如果心忘失而不能安住所緣。這便是過失。昏沉調舉同樣障礙安住三摩地之故,因此為一種過失,如果不加以對治,即是不行之過失。斷除過失而住於三摩地時,如果持續對治,對三摩地也有損害,因此過度對治,就成了行的過失,這五種過失的對治法,即為八種行,或名為「八斷行」。
哈欣仁波切撰 今天很高興能在此和所有參加佛教論壇的導師釋迦佛弟子們,包括南傳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北傳中國、日本、韓國,以及藏傳西藏、蒙古,不丹等佛教三大傳承的法師、僧眾和居士大德們齊聚一堂分享佛陀教法。今天所要分享的主題是:藏傅佛教的禪修方法和修持。 首先概述佛教共通的修學方法 三寶隨念經中:「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謂: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其中「明行足」者,「明」即能淨除心之垢染的智慧之學,比喻如同身體。「足」是指持戒、禪定二學,為修行圓成智慧的基礎,比喻如雙足。依此而成就「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之果位。因此,佛教的修持主要依戒、定、慧三學而成辦暫時的人天果位和解脫的聲聞、緣覺、菩薩果位,乃至究竟遍智的佛果。
臺灣一般寺院的光明燈,多屬祈福之用,且遍佈佛教、道教的廟宇中,多稱為光明燈,或平安燈,有祈求平安的意味。近年來的光明燈,以體積小、數量多的設計為主要訴求,其目地是能增加點燈名額,並延長其點燈的時間,希望終年都光明,而點光明燈的收費,更成了廟宇重要的香火錢來源。 傳統舊式光明燈,其方式多半使用蠟燭油燈或蠟燭,但有著無法長久光明的缺點與替換不便的問題,因此廟宇設計了現代化的塔型光明電燈,如今台灣諸多廟宇,皆可見塔型光明燈座。燈座每一層中有多個小隔間,內用LED的小燈泡,外覆透明小窗,以供點燈者貼上姓名。在民間傳統信仰上,喜於春節正月期間,點上光明燈一盞,期許來年「光明照耀、順遂平安」。